(一)、軌距檢查位置及標準(見表三)
12號固定型提速道岔軌距檢查位置及標準 (表三)
| 順號 | 檢 查 部 位 |
標準軌距 (mm) |
檢查位置 | 說 明 |
| 1 | 尖軌前順坡終點 | 1435 | 1號岔枕 | 基本軌接頭處 |
| 2 | 尖軌尖端 | 1435 | 8號岔枕 | |
| 3 | 尖軌中部(直) | 1435 | 18號岔枕后邊 |
曲尖軌軌頭刨切起點,距離尖端 6 171mm。 |
| 4 | 尖軌中部(曲) | 1435 | 16號岔枕上 |
尖軌開通曲股時丈量或量取尖軌 與基本軌間隔應大于65mm |
| 5 | 尖軌跟端(直) | 1435 | 28—29號岔枕間 | |
| 6 | 尖軌跟端(直) | 1435 | ||
| 7 | 連接部分前(直) | 1435 | 35號岔枕上 | |
| 8 | 連接部分前(曲) | 1435 | ||
| 9 | 連接部分中(直) | 1435 | 41—42號岔枕間 | 曲股接頭處 |
| 10 | 連接部分中(曲) | 1435 | ||
| 11 | 連接部分后部(直) | 1435 | 47—48號岔枕間 | |
| 12 | 連接部分后部(曲) | 1435 | ||
| 13 | 轍叉前(直) | 1435 | 54號岔枕 | 轍叉前接頭 |
| 14 | 轍叉中(直) | 1435 | 57—58號岔枕間 |
在心軌寬20—30mm處量取 查照間隔和護背距離 |
| 15 | 轍叉后(直) | 1435 | 63號岔枕 | 轍叉后接頭 |
| 16 | 轍叉后(曲) | 1435 | ||
| 17 | 轍叉中(曲) | 1435 | 57—58號岔枕間 |
在心軌寬20—30mm處量取 查照間隔和護背距離 |
| 18 | 轍叉前(直) | 1435 | 54號岔枕上 | 轍叉前接頭 |
(三)、“固定型提速道岔距檢查記錄簿”可使用一般的《道岔檢查記錄簿》
可動心軌提速道岔的檢查(12號)
(一)、軌距檢查位置及標準(見表四)
(二)、水平的檢查
可動心軌提速道岔的尖軌和心軌采用AT軌制造,除尖軌和心軌頂面刨切部分外,不存在構(gòu)造水平,因此,水平的檢查位置與軌距的檢查位置相同?;鶞使傻拇_定與AT12號道岔相同。
(三)、高低、方向的檢查與AT12號道岔相同。
(四)、《可動心軌提速道岔檢查記錄簿(12號)》格式見《鐵路線路修理規(guī)則》(鐵運[2006]146號部令發(fā)布)第161頁。
可動心軌提速道岔軌距檢查位置及標準 (12號) (表四)
|
順 號 |
檢查部位 |
軌距標準 (mm) |
檢查位置 | 說 明 |
| 1 | 尖軌前順坡終點 | 1435 | 1號岔枕前 | 基本軌接頭處 |
| 2 | 尖軌尖端處 | 1435 | 5號岔枕前邊 | |
| 3 | 尖軌中部(直) | 1435 | 17號岔枕上 | |
| 4 | 尖軌中部(曲) | 1435 | ||
| 5 | 尖軌跟端(直) | 1435 | 28號—29號岔枕間 | |
| 6 | 尖軌跟端(曲) | 1435 | ||
| 7 | 導曲線部分前部(直) | 1435 | 34號岔枕上 | 尖軌跟—中間接頭之間,距前后接頭均為3.29m |
| 8 | 導曲線部分前部(曲) | 1435 | ||
| 9 | 導曲線部分中部(直) | 1435 | 39號—40號岔枕間 | 中間接頭處 |
| 10 | 導曲線部分中部(曲) | 1435 | ||
| 11 | 導曲線部分后部(直) | 1435 | 45號岔枕上 | 中間接頭—轍叉接頭之間,距前后接頭均為3.26m |
| 12 | 導曲線部分后部(曲) | 1435 | ||
| 13 | 轍叉前部(直) | 1435 | 50號—51號岔枕間 | 轍叉前接頭 |
| 14 | 轍叉前部(曲) | 1435 | ||
| 15 | 轍叉中部(直) | 1435 | 55號岔枕上 | 心軌頂面寬20mm左右處 |
| 16 | 轍叉中部(曲) | 1435 | ||
| 17 | 查照間隔(曲) | 1391 | ||
| 18 | 彈性可彎中心后部(直) | 1435 | 67號—68號岔枕間 | 長心軌彈性可彎中心后第一間隔鐵處及側(cè)股對應位置 |
| 19 | 彈性可彎中心后部(曲) | 1435 | ||
| 20 | 轍叉后部(直) | 1435 | 72號—73號岔枕間 | 轍叉后接頭處 |
| 21 | 轍叉后部(曲) | 1435 |
可動心軌提速道岔的檢查(18號)
(一)、軌距檢查位置及標準(見表五)
(二)、水平的檢查
可動心軌提速道岔的尖軌和心軌采用AT軌制造,除尖軌和心軌頂面刨切部分外,不存在構(gòu)造水平,因此,水平的檢查位置與軌距的檢查位置相同?;鶞使傻拇_定與AT12號道岔相同。
(三)、高低、方向的檢查與AT12號道岔相同。
(四)、《可動心軌提速道岔檢查記錄簿(12號)》格式見《鐵路線路修理規(guī)則》(鐵運[2006]146號部令發(fā)布)第162頁。
可動心軌提速道岔軌距檢查位置及標準 (18號) (表五)
|
順 號 |
檢查部位 |
軌距標準 (mm) |
檢查位置 | 說 明 |
| 1 | 尖軌前順坡終點 | 1435 | 1號岔枕前 | 基本軌接頭 |
| 2 | 尖軌尖端處 | 1435 | 6號岔枕后 | |
| 3 | 尖軌中前部(直) | 1435 | 13號岔上 | |
| 4 | 尖軌中前部(曲) | 1435 | ||
| 5 | 尖軌中部(直) | 1435 | 19號—20號岔枕間 | 鋼枕后邊 |
| 6 | 尖軌中部(曲) | 1435 | ||
| 7 | 尖軌中后部(直) | 1435 | 26號岔枕上級 | |
| 8 | 尖軌中后部(曲) | 1435 | ||
| 9 | 尖軌跟部(直) | 1435 | 32號—33號岔枕間 | 4股接頭處 |
| 10 | 尖軌跟部(曲) | 1435 | ||
| 11 | 導曲線部分前部(直) | 1435 | 39號岔枕前邊 | 39號前、51號后及39號—45號—51號間均間隔3.745m |
| 12 | 導曲線部分前部(曲) | 1435 | ||
| 13 | 導曲線部分中前部(直) | 1435 | 45號岔枕上 | |
| 14 | 導曲線部分中前部(曲) | 1435 | ||
| 15 | 導曲線部分中部(直) | 1435 | 51號岔枕后邊 | |
| 16 | 導曲線部分中部(曲) | 1435 | ||
| 17 | 導曲線部分中后部(直) | 1435 | 57號—58號岔枕間 | 直股(或曲股)接頭處 |
| 18 | 導曲線部分中后部(曲) | 1435 | ||
| 19 | 導曲線部分后部(直) | 1435 | 64號—65號岔枕間 | 本點距前后接頭均為4.205m |
| 20 | 導曲線部分后部(曲) | 1435 | ||
| 21 | 轍叉前部(直) | 1435 | 71號—72號岔枕間 | 轍叉前接頭處 |
| 22 | 轍叉前部(曲) | 1435 | ||
| 23 | 轍叉中部(直) | 1435 | 轍叉長心軌頂面寬20mm左右處 | |
| 24 | 轍叉中部(曲) | 1435 | ||
| 25 | 查照間隔(曲) | 1435 | ||
| 26 | 轍叉中后部(直) | 1435 | 86號—87號岔枕間 | |
| 27 | 轍叉中后部(曲) | 1435 | ||
| 28 | 彈性可彎中心后部(直) | 1435 | 94號—95號岔枕間 | 彈性可彎中心后第一間隔鐵處及側(cè)股對應位置 |
| 29 | 彈性可彎中心后部(曲) | 1435 | ||
| 30 | 轍叉后部(直) | 1435 | 100號—101號岔枕間 | 轍叉后接頭處 |
| 31 | 轍叉后部(曲) | 1435 |
注:長心軌實際尖端至翼軌趾端的距離(簡稱尖趾距離)為 4189mm
(長心軌理論尖端至翼軌趾端的距離為4146mm+理論尖端至實際尖端的距離)


